当前位置: 首页 >> 成就展示 >> 正文

“河南工院·国家名片”系列报道之三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发布时间:2016-10-09     责任编辑:      来源:     浏览次数: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是国家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良好氛围而设立的奖项,是对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单位的最高表彰奖励。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南工院),于2010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访 谈>>>

河南省首批职教专家王伟

记者:您是河南工院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副院长,是省首批职教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职业教育方面,您是权威专家。 王伟:谢谢,其实,我就是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记者: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是我国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最高奖。时至今日,河南工院仍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全省拿到这个国家荣誉的少数高校之一。 王伟:何谓“技术技能人才”,通俗讲就是既“会”又“懂”、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行合一的技术人才。常常有人问我,是什么让地处豫西南的一所军工院校能够夺得如此不易的国家荣誉?我的回答是八个字:厚德笃学,知行合一!这是我们河南工院的校训,不仅涵盖了“德、知、技、能”等职业技能教育必不可少的各种因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还体现了河南工院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特色。 记者: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从重视知识转变到重视技能的转变,而职业技能竞赛正是促进这种转变的催化剂。王伟:是这样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2008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学院技能竞赛,是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赛事,是中国职教界年度盛会。河南工院从2012年开始建立国家、省、院三级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目前竞赛项目已达到学生全覆盖、专业全覆盖,省级竞赛项目参赛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省赛、国赛获奖项目数量逐年提升。记者:对于教师而言,大赛促进了教学。 王伟:这是大赛的初衷和目的。经过大赛的洗礼,像齐智英、王兴举、胡雪梅、胡应占、李陶然、王宏颖等职业竞赛指导教师,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尤其是一些青年专业教师参加技能大赛后,成为新职业技能的实践者,铸就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记者:对于学生来说,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 王伟:经过技能竞赛磨练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显得更加自信,赢得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2015年,来自河南工院的学生在国家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奖28项,其中,国家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特别是“测绘”赛项,河南工院已连续4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故 事>>>

工程测量1201班13人“铁汉传奇”今天,我们选取了河南工院13名优秀毕业生为样本,进行了长达数日的实地跟踪采访,来探寻“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背后的毕业生故事……这13人目前就职于河南博源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博源)。 当记者一行到达平顶山郏县作业地点时,王迪刚刚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开始收拾仪器,他是河南工院工程测量1201班的毕业生。与他一起到这个公司的同班同学康正阳,实习刚结束便被提拔为单体项目负责人,同班同学张振杰、张世剑被河南博源送到武汉参加无人机低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新技术培训。河南博源项目部经理宗亚楠告诉记者,河南工院这12个男子汉已在项目中挑起大梁。宗亚楠回忆,他们刚来时就感觉“不一样”,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一时还真说不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的推进,宗亚楠深刻体会到了,同类作业仪器有9个品牌,使用方法各有差异,河南工院这12名男生两个星期内全部上手了,要知道,老员工上手需要3个月的时间。作业中,这12名学生执行力最强,接到任务后总能做到心中有数,实现精准测量精度。所以,河南工院的毕业生在这里的淘汰率为“零”。说到这里,宗亚楠用手比划了一个圈。 巾帼不让须眉。入职河南博源的有一位女生叫董国红,也来自河南工院工程测量1201班。她负责内部作业,已经成为项目处数据处理的技术骨干,工作起来速度最快、质量最高。 在河南博源座谈会上,李超峰代表河南工院毕业生说得很动情,谢谢母校,谢谢母校!母校要求的“忠、毅、严、细、精、优”,不正是一个优秀的职场人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他说,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让他在学校里有老师的教育,在企业里有师傅的指导,因为有了校企的共同培养,让他和同学们从懵懂少年变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从生涩走向成熟!“他们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河南博源董事长周远航率先代表公司方发言,“河南工院‘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进入社会前已经完成了身份的转化和心理的适应。”河南博源总经理张海速声音很洪亮:“河南工院‘双主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学校与社会、专业教学与市场运用的两个‘零距离’,真正实现了学生到岗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河南工院这13人真是‘铁汉’!”河南博源总工程师李保平用数据讲话,之前,河南博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项目测量单组工作量每月0.6平方公里,每天有效工作时长6个小时。自从河南工院这13个毕业生来了以后,河南博源每月单组0.9平方公里,有效工作时长为8个小时。为什么呢?这12个小伙子主动向公司提出,中午不用接送,他们自带干粮,简单吃完后继续作业。就这样,他们实习期间月平均补助超过7000元。从那时起,河南博源出现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