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和教育部、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教育部、教育厅就业工作部署,落实落细各项就业工作,确保学校2025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6月底不低于80%、8月底不低于90%、年底前不低于98%,困难群体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年终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0%、河南省本地就业率不低于60%。加强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的衔接,提高合作企业就业率,协同育人就业率,增强毕业生就业与专业所服务区域和产业链企业的适配度,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组织领导
学校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就业工作的总体领导组织、统筹协调和检查考核工作。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方案落实、工作组织和实施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组织做好相关负责工作的衔接和落实,各学院负责相关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三、任务及举措
(一)顶层设计、部门联动,下好就业工作“一盘棋”
1.加强协同联动。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强联动,协同做好年度就业工作顶层设计,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贯彻落实学校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相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任务,协同联动部署推进。(1-12月,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健全工作体系。各学院应健全领导班子、招就办、学工科、教研室、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全员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上下联动,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形成全院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共同推进的良好就业创业工作局面。(1-5月,各学院)
3.摸清底数意向。各学院建立并更新三个工作清单,并针对性开展工作:一是毕业生就业意向及现状清单;二是专业(群)服务面向产业链合作企业及岗位需求清单;三是学院年度就业工作任务及责任清单。(1-6月,各学院)
(二)校院两级、双线并行,建强校园招聘主渠道
4.科学组织校园招聘。校院两级统分结合、线上线下交替互补,抓牢毕业生离校实习及就业窗口期,组织做好春风送岗、夏季“百日冲刺”、秋季校园招聘月等就业招聘活动。毕业生在校期间以线下招聘活动为主,其余时间以线上招聘活动为主,各学院要充分运用智慧就业平台推送岗位信息、组织直播带岗、召开线上双选会等,创新校园招聘形式,分行业、分专业灵活组织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宣讲招聘活动。学校层面举办大型双选活动2场以上,每个二级学院组织1场以上本学院大型专场招聘活动。(1-12月,招生就业处、各学院)
5.提升招聘岗位质量。校院两级加强联系邀请500强、军工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企业来校招聘,数量不低于来校招聘单位总数的1/3,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校企合作企业,尤其是河南省内企业招聘岗位数量,合作企业就业比例达到50%、河南省内直接就业比例不低于60%。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0%,协议及合同就业比例不低于60%。(1-12月,招生就业处、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各学院)
6.扎实开展招聘宣传。线上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学校智慧就业平台等,发布招聘会信息、招聘岗位等内容。线下在校园学生宿舍、公共场所、运动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张贴宣传海报和横幅。宣传《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南》等,让学生知晓、用好政策,宣传学习毕业生先进就业典型。建立毕业班班干部就业信息共享群,常态化推送分享招聘信息,畅通岗位信息推送渠道,确保毕业生及时获得更多有效岗位信息。(1-12月,招生就业处、各学院)
(三)访企拓岗、对接供需,提升合作企业就业率
7.科学合理开展走访。各学院邀请分管校领导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充分挖掘本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主动对接产业相关行业企业需求,加强挖掘河南省内相关企业就业岗位,分区域、分专业制定访企计划,建立优质企业信息库、固化访企成果。按照教育部要求,2024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截至2024年8月31日)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的二级学院,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专业负责人每人联系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家。(1-12月,招生就业处、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各学院)
8.提升访企拓岗实效。确保全年联系对接就业企业500家左右,实地走访企业总数不低于100家,走访新企业数、走访优质企业(指500强、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军工企业、专精特新等)数不低于访企总数的60%,开拓新增对口岗位不低于毕业生数的50%。近三年接纳5名以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优先纳入基地建设对象,新建就业基地300家以上。(1-12月,各学院)
各学院实地访企、新增基地建设数量
学院名称 |
访企数 |
访优质企业数 |
新增对口岗位数 |
新增基地数 |
机械工程学院 |
10 |
7 |
270 |
30 |
汽车与航空工程学院 |
6 |
4 |
150 |
18 |
自动化工程学院 |
17 |
10 |
380 |
51 |
建筑工程学院 |
9 |
5 |
190 |
27 |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25 |
15 |
550 |
75 |
经济贸易学院 |
13 |
7 |
270 |
39 |
文化旅游与国际教育学院 |
12 |
7 |
265 |
36 |
测绘与环保工程学院 |
8 |
5 |
180 |
24 |
注: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2024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截至2024年8月31日)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的二级学院,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专业负责人每人联系实地走访用人单位原则上要求不少于10家。 |
(四)家校协同、校企共帮,保证重点群体落实率
9.结对帮扶重点群体。全面摸排2025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孤儿、残疾等群体毕业生,二级院系明确职责分工,组织结对帮扶,建立“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帮扶工作台账,实施“产生一个,帮扶一个,就业一个”的动态帮扶机制。(1-12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学院)
10.严格落实帮扶举措。严格按照“3个3”过程帮扶要求开展工作,发挥家校企合力,组织帮扶人员及时用心用情开展谈心、岗位推荐、就业指导、求职心理辅导等跟踪帮扶活动,积极配合人社、民政、残联等部门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接续,帮助他们及时享受公共就业服务,为困难毕业生提供优质稳定的就业岗位,确保2025届重点群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12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学院)
11.宏志助航补贴求职。落实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工作要求,组织做好2025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毕业生线上、线下培训工作。做好2026届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的申领发放组织工作。(7-9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学院)
(五)精准登记、常态监测,确保就业数据规范性
12.规范登记毕业去向。落实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对毕业生去向登记制度工作要求,健全毕业生去向登记系统工作流程、标准和监测指标,加强对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等工作培训,严格执行“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实现毕业去向落实一人、登记一人、上报一人,确保去向登记规范、实时动态更新。严肃认真做好2025年毕业生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填报工作,确保就业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1-12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学院)
13.三级核查就业数据。实施“院级自查、校级核查、第三方调查”三级就业监测核查,利用学校、河南省、教育部去向登记平台数据核查功能,健全核查运行机制,建立学校重点监测问题清单,进行数据常态监测、异常预警,采取院系互查、电话核查、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核实毕业生毕业去向信息,即查即改,确保就业登记数据真实准确。(1-12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学院)
14.规范编制年度报告。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学校202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加强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收集力度,各学院保证各专业毕业生调查反馈样本数量和有效性,充分反映就业现状和育人水平,规范编制2025届毕业生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有效反馈、助力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工作。(11-12月,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各学院)
(六)专就融合、课赛融通,提升就业育人实效性
15.专就一体双向融合。各学院推进涵盖专业课教师、就业课教师、校友、企业导师等的多元化教学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入最新就业形势、企业信息、岗位要求、就业能力等相关内容,就业课程要针对性纳入相关专业企业、岗位、求职探索等内容,开展就业工作人员、辅导员培训,推动相关工作与课程教学同步,强化AI赋能、就业实践,推进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深度融合,确保毕业生实习或求职前获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和求职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1-12月,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各学院)
16.课赛融通以赛促就。持续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优化校院两级竞赛工作机制,将大赛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等要求融入相关课程教学,通过大赛提升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教师就业指导能力。做好职业规划大赛选手培育工作,充分发动提升师生参与度,保证学生参赛覆盖率80%以上,高质量备赛,各学院争创省赛以上奖项,实现学校获奖新突破。选树一批优秀师生典型,起到就业示范带动作用。(1-12月,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各学院)
17.强化实践就业育人。各学院、各专业将学生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岗位探索认知、实习实践等纳入人才培养内容,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访企探岗、求职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及岗位一线任职要求和需求趋势。招生就业处做好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实践育人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组织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体验相关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辅助支持、求职能力训练和生涯发展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1-12月,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各学院、团委)
(七)量化管理、过程管理,推进就业工作智慧化
18.强化就业工作信息化管理。依托学校新建的智慧就业创业平台(以下简称就业平台),实施校院两级校园招聘、毕业去向登记、数据核查、访企拓岗、就业指导、职规大赛、就业基地建设、就业推荐等各项就业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数据进平台,规范相关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推动事前申报或发布、事中跟踪记录、事后统计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可观可测、数据信息互通共享,逐步实现就业工作“一网通办”、便捷高效。(1-12月,招生就业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各学院)
19.提升就业服务智慧化水平。优化校院两级工作和管理,不断完善就业平台功能,融入学校各项工作要求、流程和标准等,开展相关人员就业工作培训,提升就业服务的便捷性、针对性和工作成效。加强AI在简历制作与优化、求职面试及建议等方面的应用,充分利用平台大数据,为学生求职画像、岗位推荐、访企拓岗、就业基地认定、就业工作考核、专业调整与建设等提供精准智能支撑。(1-12月,招生就业处、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各学院)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就业工作优先,落实校院两级管理,把本方案内容纳入各单位(部门)本年度整体工作一体化安排、同步实施,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推进各项工作。
(二)务求工作实效
优化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标准,保证工作质量,确保各项工作目标有效达成。严守工作纪律,坚决杜绝造假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营造风清气正的就业工作环境。
(三)强化工作考核
学校将把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就业平台监测、日常工作检查和就业工作通报,将工作开展过程、成效成果纳入年终就业工作考核,并作为就业工作经费支持依据。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2025年4月28日印发